政策法规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感染科管理 > 政策法规 > 正文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
 
B. 1 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
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如图 B. 1,
B. 2 摘护目镜或面罩的方法
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B.2。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无菌手套戴脱方法
 
C.1 戴无菌手套方法
C.1.1 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如图C.1。
C.1.2 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如图C.2。
C.1.3 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如图C.3、图C.4。


 
C.2 脱手套的方法
C.2.1 用带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C.2.2 带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C.6
C.2.3 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C.7



C.3 注意事项
C.3.1 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C.3.2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C.3.3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C.3.4 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隔离衣与防护服穿脱方法
 
D.1 隔离衣穿脱方法
D.1.1 穿隔离衣方法
D.1.1.1 右手提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露出左手,如图D. 1,
D.1.1.2 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露出右手,勿触及面部,如图 D. 2,
D.1.1.3 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系好颈带,如图D.3。
D.1.1.4再扎好袖口,如图D.4。
D.1.1.5 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如图D.5。
D.1.1.6 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如图D.6。
D.1.1.7 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如图D.7。
D.1.1.8 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如图D. 8。
D.1.1.9 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将带子系好如图D.9。



D.1.2 脱隔离衣方法
D.1.2.1 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如图D. 10。
D.1.2.2 解开袖带,塞人袖拌内,充分暴露双手,进行手消毒,如图D.ll。
D.1.2.3 解开颈后带子,如图D.12 。
D.1.2.4 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拉下袖子过子,如图D.13。
D.1.2.5 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拉下右侧袖子,如图D.14。
D.1.2.6 双手转换逐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隔离衣,如图D.15。
D.1.2.7 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污染面向外悬挂污染区;如果悬
挂污染区外,则污染面向里。
D.1.2.8 不再使用时,将脱下的隔离衣,污染面向内,卷成包裹状,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或放入回收袋中,如图 D. 16。



D.2 防护服穿脱方法
D.2.1 穿防护服   联体或分体防护服,应遵循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锁的顺序。
D.2.2 脱防护服
D.2.2.1 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图 D. 17)。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图 D. 18)。脱袖子、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图 D. 19)。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置于医疗废物袋(图D. 20、图 D. 21)。



D.2.2.2脱联体防护服时,先将拉链拉到底(图 D. 22)。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图 D. 23、图 D. 24) ;由上向下边脱边卷(图D. 25),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内(图D.26)。



D.3 注意事项
D.3.1 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D.3.2 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D.3.3 隔离衣使用一次后即更换的穿脱方法
D.3.3.1穿法同D.1.1.
D.3.3.2 脱法按D.1.2.1和 D.1.2.2的操作后,消毒双手,解开颈后带子,双手持带将隔离衣从胸前向下拉。右手捏住左衣领内侧清洁面脱去左袖。左手握住右侧衣领内侧下拉脱下右袖,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备用。
D.3.4 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疾病名称 传 染 源
 
传 播 途 径 隔 离 预 防
空气 飞沫 接触 生物
媒介
口罩 帽子 手套 防护镜 隔离衣 防护服 鞋套
病毒性
肝炎
甲型、戊型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患者        ± ±      
乙型、丙型、丁型 急性和慢性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    ± ±          
麻疹 麻疹患者  ++ +         
流行性腮腺炎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脊髓灰质炎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苍蝇、蟑螂       
流行性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猫、猪、狗、家兔
++     ±  ±     
狂犬病 患病或隐性感染的犬、猫、家畜和野兽      ++    ±     
伤寒、副伤寒 患者和带菌者        ±  ±      
细菌性痢疾 患者和带菌者          ±      
霍乱 患者和带菌者           
猩红热 患者和带菌者    ++     +     
白喉 患者、恢复期或健康带菌者    ++        
百日咳 患者    +      ±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患者和脑膜炎双球菌携带者    ++  +    ±  +     
鼠疫 肺鼠疫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病人   ++ 鼠蚤 ±     
腺鼠疫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病人      鼠蚤 ±  ±  +  ±  +     
炭疽 患病的食草类动物和病人      ±     
流行性感冒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肺结核 开放性肺结核  ++                                                  ±     
SARS  患者   ++   ± + 
HIV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手足口病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梅毒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淋病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禽、健康带毒的禽      ±   + 
注1:在传播途径—列中," + ":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
注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
“●”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
“■”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


疾病名称 潜伏期(天) 隔离时间 密切接触者观察
常见 最短~最长
病毒
性肝炎
甲型 30 15~45 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 甲、戊型,急性乙、丙型肝炎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6周
乙型 70 30~180 隔离至肝功能正常,并且HBV DNA、HCV RNA、HDV RNA转阴
丙型 8周 2周~26周
丁型 6周~12周 3周~12周
戊型 40 15~75 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
麻疹 10 6~21 自发病日起至出疹后5d,
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诊后10d
医学观察21d
流行性腮腺炎 14~21 8~30 自发病日起至腮腺消肿为止 医学观察21d
脊髓灰质炎 5~14 3~35 自发病日起至少隔离40d,第1周呼吸、消化道隔离,1周后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 医学观察20d
流行性出血热 7~14 4~46 至症状消失
狂犬病 1月~3月 5d~19年 至症状消失
伤寒 7~14 3~60 体温正常后15d或症状消失后5d、10d便培养2次阴性 医学观察21天
副伤寒 8~10 2~15
细菌性痢疾 1~4 数h~7d 症状消失后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医学观察7天
霍乱 1~3 数小时~7d 症状消失后6d并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 医学观察5d,便培养3次阴性并服药预防
猩红热 2~5 1~7 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d,且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 医学观察7d
白喉 2~4 1~7 症状消失后咽拭子培养2次(隔日1次)阴性,并至少症状消失后7d 医学观察7d
百日咳 7~10 2~21 自发病起40d或痉咳后30d 医学观察21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3 1~10 症状消失后3d,不少于病后7d 医学观察7d
鼠疫 肺鼠疫 1~3 数h~12d 症状消失后痰培养6次阴性 接触者医学观察9d,
预防接种者观察12d
腺鼠疫 2~5 1~8 淋巴肿大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d
炭疽 1~5 0.5~14 症状消失,溃疡愈合,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间隔5d)阴性 医学观察8d~12d
流行性感冒 1~3 数h~4d 体温正常2d或病后7d 医学观察4d
肺结核 14~70 隐性感染可持续终生 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痰培养结核菌阴性 医学观察70d
SARS 4~5 2~14 症状消失后5d~7d 医学观察14d
HIV 2d~10年 数月~15年 终身采取血液隔离 医学观察6个月
手足口病 2~7   治愈 医学观察7d
梅毒 2d~3周 10~90 完全治愈 医学观察90d,90d内有过性接触的予以青霉素治疗。
淋病 2~5 1~14 感染的新生儿、青春期前儿童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后24h;成人治愈 医学观察14d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4 3~7 目前尚无人传染人 医学观察21d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
葡萄球菌
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他多重耐药菌
患者安置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单间隔离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人员限制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手部卫生 遵循WS/T313 严格遵循WS/T313 遵循WS/T313
眼、口、
鼻防护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
插管等戴防护镜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
戴防护镜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
防护镜
隔离衣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应穿一次性隔离衣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仪器设备 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菌 专用,用后应清洗与灭菌 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菌
物体表面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
用后消毒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抹布专用,
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
布用后消毒
终末消毒 床单位消毒 终末消毒 床单位消毒
标本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生活物品 无特殊处理 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无特殊处理
医疗废物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
利器盒
双层医疗废物袋,防渗漏密闭容
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
利器盒
解除隔离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
培养阴性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上一篇:医院隔离技术规范(A)
下一篇: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