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动态新闻 > 正文

逆行者援鄂抗“冠”纪实

 2020年新年刚刚开始,“不明原因的肺炎”在武汉出现,随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武汉蔓延,趋势十分严峻。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相继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医疗机构进入战时状态。没有硝烟的疫情攻坚战正在全面打响,这场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危及生命的疫情防控战正在积极的拉开帷幕。我做为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拥有6年重症监护经验,经历H7N9“战役”的临床一线护士,被医疗战线同行们的“无惧无畏”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响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在元宵节晚上正式向院领导递交了援鄂请战书。
    2月11日早上,正常到岗的我,就接到医院的赴鄂的紧急通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虽然我不是党员,但一线的需要容不得我丝毫考虑,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舍小家,顾大家,来不及给家人告别,更来不及与爱人、孩子见上一面,就匆匆背起了行囊,剃发简装出发,毅然跟随医疗队踏上了出征之路。
    出征经过的路上,警察同志向我们致敬;飞机上,空乘人员双含泪水的对我们说: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就能亲自来接英雄回家,希望英雄们都保重身体,回来时一个都不能少。我深深的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医疗同行们在抗疫,而是全国人民在抗疫,我们的身后有政府有人民做坚强后盾。我胆子更大了,信心更足了。同时也感到担当更大了,暗暗下决心:一定不负众望,一定要圆满完成任务。想到当时的情景,我已泪目,这就是我的使命。武汉,我来了,我们来了,一定要挺住。
    我们抵达鄂州驻地(长城酒店)已是12日的凌晨3点,简单洗漱完后一路奔波的我们身心俱疲,但躺在床上后却未能如愿以偿的酣然入睡。想想即将奔赴一线战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激动,有迷茫,更多的是期待即将到来的任务。
    醒来已是中午,接收到通知的我被分在护理第五大组,也就是重症组,我欣然的笑了,这就是我来到这里的任务,作为一名重症护理人的任务。不得不佩服指挥部的统筹能力,一觉醒来,各项任务已分工明确。下午就开始组织练习各项防护技能,防护服、N95、护目镜、手套,隔离衣等。虽然物资紧缺,但是为了有效防护,对于我们却“异常”的舍得,一遍一遍,一遍又一遍,我们反复练习,加深印象,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合格、不达标,连累小组,拖累队伍。虽然我们是必须经过考核才能下至临床,但是大家都没有把这个技能的练习当做是应付考试,也不是当作技能比赛,而是当作了一把盾,一把能上战场防御的盾。就像来时我们的“妈妈”陈静主任说的:得先自身做好防护,才能更专注的救治病人。而长时间跟随李春霞护士长学习的我潜移默化,懂得防护、院感防控更是重中之重。
    2月16日,因为随时需要进入“阵地”,临时接到通知将搬至丽枫酒店实行单人住宿。
当日晚,得知我们组支援鄂州市中心医院,这是鄂州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三甲医院。
    2月17日,下至临床第一天我跟随吴曦组长来到中心医院临时设置的ICU病房。进入病房看到医护人员对病人无微不至的护理我就泪崩了,不是因为害怕,而是看到同仁们被疫情“折磨”的如此艰难,辛苦,无畏惧反而坚强,不气馁,对急危重症病人如家人般不放弃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在得到了吴曦组长“心有灵犀”的安慰后,我收起了“不争气”的眼泪,因为我明白,眼泪是没用的,只能快速的投入工作,才能帮助他们,帮助病人。
    在吴曦组长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对科室仪器、设备的可用情况进行了解,根据情况制定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包括床单元的设置,仪器的使用摆放及可用率,防控措施的方案等。六、七个小时下来,我的脸上遍布压痕,脱下防护服及N95口罩后的我才发觉,能这样呼吸真好,空气都是甜的。内心也在暗自“传话”,一定将用我所学,让这里的患者都能脱下口罩,享受强大祖国带给我们的“一片蓝天”。
    在鄂州,天气略冷,我们的“大后方”及时的给我们送来了温暖包(妈妈给孩子的行李箱)。里面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让我们每一个队员都真切的深深感受到了温暖,大到电热毯,保暖内衣,小到指甲刀,肥皂等物品太多,无法一一罗列,从这些细节就能看出不论我们在那,家乡都会尽己所能的给予我们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关心及牵挂。
    院领导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我们赴鄂人员不间断的关心,身体情况的问候。院工会对赴鄂一线人员家属的关心、帮助,这些全方位的温暖,让我们在前线更能专注的打胜仗。也非常感谢鄂州人民对我们自发捐赠的物资,让我们虽在异乡,但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前线,我们是轮班制。每班5小时,加上路程,穿脱防护服回到“驻地”,满打满算7个小时。 鄂州这段时间的天气,总是“阴晴未定”。但今天刚好,好似老天对我们的眷顾,微风吹过,我们踏着朝霞,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抵达“战地”,穿好三级防护的我总是下意识的清点我组人数(穿着防护服都是一个样子,可爱至极,怕走丢了),一起登上电梯,去往我们所在“战壕”的楼层。
    到达“战线”,我们首先分人责任制管床后进行交接班,了解病人插管深度,24h出入量,CRRT上机时间,目标脱水量多少,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镇静、镇痛药物多少ml/h静脉泵入,需要重点观察的要点等等之类的护理要求及目标,这些内容我们都会用一张“草稿”详细记下班班交接。
    在ICU病房里,8个病人7个插管上机,1个高流量吸氧,虽然叔叔,阿姨们说不出话,但是他们看我们的眼神却饱含感激,一个眼神胜似千言万语。未插管的病人是一位老爷爷,因为老伴还在另一个病区治疗而担心,终日少言寡语,食欲不振。虽然我们更忙于其他危重症病人的护理及治疗,但还是尽量抽出时间陪他聊聊天,拉拉家常。ICU病房的环境是压抑的,老爷爷每日惶惶不安,尽管普通话听不太懂的他还是用鄂州话问我们是从哪里来,当得知我们是贵州赴鄂医疗队的护理人员之后,他心灵的窗户—眼睛,湿润了,这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在ICU见惯了“离别”的我,内心也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爷爷年纪大了,偶尔也要耍耍“小性子”,性子急了,可以一个班都不理你,还要故意拔下鼻氧管跟你“抗议”,示意我们,他生气了。这时我们就会耐心的安慰他,哄他。好说歹说,鼻氧管最终还是挂上了他的鼻子。
    一个班下来,脸上遍布压痕,用洗洁精处理后的的护目镜内也“腾云驾雾”。汗水闷在防护服里面早已浸透了最里层的洗手衣,脱下口罩,才发现嘴皮都干到裂开。还好,有分发防护用具的老师为我们特意准备的纯净水,真是细节之处更能体现出无微不至。在病毒肆虐的疫情面前一杯干净的饮用水才是世间最好的“优乐美”。
    可爱的“战友”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虽然大家都“素未谋面”,但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件事而在一起努力、坚持。
    夜已深,梦已秋,武昌街头无人留。
    疫难了,患难断,长江桥头无人盼。
    行也难,退也难,相见时难樱花残。
    斩病魔,同抗疫,贵鄂一家对酒居。
                                                                          (ICU蒋振钦)

元宵节的请战书


疫情就是命令,立即出发


众志成城,夜以继日


反复练习,避免“漏风”


八方“战友”门前合影


我的“战地”—— 十楼ICU病房


吴曦老师带队下病房


N95朔造——最美的脸庞


暖心包


院领导对家属的关心,解决了后顾之忧


生命体征观察


老爷爷任性后的“回归”


给插管上机病人进行留置导尿术

上一篇:【战役日记]】医院是我的战场,白衣是我的战袍
下一篇:【诊疗前沿】临床营养支持技术